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延川走出来的路遥

延川走出来的路遥

关键词:路遥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本地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zhangjunju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40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 1992年的初夏,路遥重新装修完他们在省作协院子里的家。此前,他已完成了总结他创作的长篇散文《早晨从中午开始》。
    说起来有些宿命的意味,路遥可能觉得他做完了起码眼下该做的事情。
    中午时分,家属院和办公院相通的窄窄小路上,空寂无人,阳光刚刚洒向长着绿草苔的青砖小路。我居住在小路南面的潮湿房子里,屋檐就是我的厨房。所有进出的人都能闻到我认真但厨艺极差的饭菜味道。
    这时,路遥从家属院那个方向走过来,一个军绿色的双肩背包,在他单肩上背着。背包装得很满,他却背得挺轻松。看到我正忙乱于锅灶之上,他微笑着,我暂时停下手中的狼狈动作,和他打招呼。我问:路遥老师,你是要出差吗?他说,不,我是回家。
    知道他的老家在陕北,也晓得他有两个老家。我没有问他是回哪里的家,是他的出生地清涧,还是他成长的延川?我挥挥手向他道别,在正午耀眼的阳光下,目送他厚实的看起来非常健康的背影远去。我以为这不过是路遥无数次回家中,很正常、很普通意义的一次;而他远去的背影也会无数次地在眼前重复。但是,我却万万没有想到,这次的目送,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健康的站立行走的路遥。
    路遥离去后,我反反复复想着他说的回家。我不知道那次路遥到达延安后,是否一路向东北方向,向他的成长之地——延川县奔去。那里有辛苦养育他,始终让他牵挂着的年迈的养母。他说回家是否就是想在善良慈爱的养母膝下安歇片刻,享受儿时贫困单纯的宁静,尽情表达对养母的孝心呢?
    这些我一无所知,只是不久就得到坏消息,路遥在延安一病不起。
    2006年6月10日,我随陕西延川黄河乾坤湾笔会的作家们,一同出发到延安,然后一路向东北方向——走进延川,目的地是乾坤湾。从延川县城到九曲黄河那段最美丽、最壮观,令人遐想联翩的乾坤湾,要在正在修建的简易黄土山路上颠簸半天。
    一路上,车轮驶过卷起的黄尘,漫天飞扬,即刻便昏天暗地的。待尘埃落定,透过迷蒙,依稀可见道路两边,干燥的黄土高坡上,几乎没有其他树种,除了枣树,还是枣树。枣树神奇地生长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上,油绿油绿的叶片中,盛开着点点鹅黄的枣花,单纯、朴素。很奇怪,尘土竟然丝毫没有遮蔽这浓浓的油绿和嫩嫩的鹅黄,就像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,看得人好生怜爱,枣树又像是站在高处的一个个淳朴可爱的孩子,羞怯而向往地遥望着山外的世界。
    作家赵熙说,上世纪七十年代时,他从延川县城到乾坤湾,因为没有公路,不通车,要在崎岖山路上步行两天,沿途在老乡家借宿一晚。他说这话的时候,我的思绪又将时间提前到了1956年,我问,要是1956年,从陕北的清涧县一个不起眼的旮旯山村,一路步行,走到延川县的一个叫郭家沟的小村庄,需要走几天呢?没有人给我准确的回答,有说两天,有说三四天。从地图上看,清涧县和延川县是相邻的两个县,在今天可能不过是半天的路程。人们奇怪我为什么要拉扯这样的话题,而且是感觉遥远的1956年。其实,一踏上延川的土地,我的思绪就停留在了1956年。
    1 956年,可能是在秋天。我喜欢秋天,忧郁、感伤,喜悦、满足,可能一无所获,可能饱满丰收,都会发生在秋天。所以,我认定是秋天。秋天的陕北,黄土黄沙的气势磅礴,淹没了田地间零星的金黄收获,萧瑟的景象辽阔无疆,那些点缀其间的枣树,星星点点的红枣,是庄户人家唯一的希望。但是没有足够的口粮,生活就难以为继,还将要面临漫长的冬季。
    2003年的夏天,我们去陕北的榆林,专程到路遥的老家清涧县,去看望路遥年迈的父母。路遥的母亲开朗、健谈,乐观,带着我们一行人,一间一间地参观他们新建的窑洞。路遥的父亲则寡言少语,和善微笑地给我们拿出葵花子,将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都装得满满的。
    我看着这对善良的老人,在想,当初由他们做出将路遥送给他的大伯家的决定,对于尚在青壮年的这对父母来说,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抉择?是何等的艰难?
    1956年,路遥七岁。七岁的路遥当时的名字叫王卫国,或者还没有人这样称呼他。七岁的王卫国在秋天时节的一个清晨,穿上了母亲特意为他做的一双新布鞋。这一天,他要随父亲到延川县的大伯家走亲戚,这一天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穿一双新布鞋。年少的王卫国心情快乐得要唱出歌来。
    后来的路遥很喜欢一个人用低沉的嗓音唱俄罗斯歇曲。但是那一天,还没有走出去多远,王卫国就唱不出歌来了,新布鞋的鞋帮不够柔软,开始磨着他的双脚,很快脚上就起了水泡,一步一疼。他跟不上父亲的脚步了。多年之后,已经名扬天下的路遥,夏天,在省作协院子里纳凉时,谈起初到延川路上的经历,他说得很随意,听得人却阵阵心痛。心痛年少的王卫国从此离开了亲生父母,成为他大伯的孩子,心痛一个小小的少年就经历翻山越岭步行的辛苦。同时,他的一句话令所有听者内心震颤。他说,就因为是第一次穿新布鞋,那些天他就这样坚持着,即使疼痛难忍,他也不舍得把鞋脱下来。
    延川给了路遥丰富的滋养,这种滋养不仅来源于疼他爱他的养父养母,延川还使年少的王卫国成长为才华横溢的作家路谣。1970年,署名“路遥”的短诗《车过南京桥》,在延川县文化馆办的刊物《延川文化》上发表后,很快被《延安报》和陕西省群艺馆的《群众艺术》选载。这就是路遥的处女作。“路遥”这个名字也就从此诞生。
   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,北京知青的杰出代表陶正,也在这次的延川乾坤湾笔会上。当年,他带着一部油印机和一些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青年来到延川县。1970年,他和路遥、曹谷溪、闻频等人在延川创办了一份文学小报《山花》,正是这份小报,载着路遥的文学梦一路走了出来,从延川走到延安大学,又走到西安,走到陕西省作协的《延河》杂志,发表了《人生》,之后,完成了他沉甸甸的长篇《平凡的世界》,也走出了路遥有质量的完美人生。
    在延川时我一直在想,路遥所走过的每一步,肯定都有着他七岁时任何人都无法体会的艰辛,他在踏上新的征程时,就如同穿上了那双崭新的布鞋,喜悦,同时艰苦也伴随着,但是路遥坚持了下来。七岁时的路谣就预示了,他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了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