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延川历史人物

延川历史人物

关键词:延川,历史,人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延川在线
  • 电 话:0911-8116658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yanchuan.ccoo.cn
  • 感谢 yanchuan203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986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延川历史人物

周惠达(?~544) 字怀文,西魏文安(据著名历史学家王梦樵考证,其地在今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;一说周惠达为河北文安县)人,少年志高,容貌俊美,知书达礼,处事得体。初为肖宝寅幕僚,颇得器重,后追随宇文泰。任秦州司马、大将军司马。中大通六年(534),东魏屡次西侵,文帝出征华州,留惠达悉理政务,遂倾心尽力,营造兵器,储屯粮草,济军国之务,擢升为安东将军,拜太子少傅(二品上)、中书令。大统四年(538)任西魏尚书右仆射(从一品中),旋任吏部尚书,复任尚书右仆射。西魏初,受命主持修改典章旧制,删繁就简,增添新规。惠达性谦逊,位显不居功,惟才是举,尤以举荐奇才苏绰传为美谈,古今称颂,遂授仪同三司(一品下)。薨于大同十年(544)。隋开皇年间,文帝追封其为肖国公。名入《中国名人大辞典》。多种版本的《延川县志》均有记载。

李郃 字之玄,延川县人,生卒年月不详。唐文宗大和元年(827)科状元及第。《前定录》载本科状元为李郃。清代徐松著《登科记考》卷二十二载“大和元年,进士三十三人:李郃状元。知贡举(主持进士考试之大臣):礼部侍郎崔郾。”据《唐会要》《册府元龟》《唐摭言》《容斋续笔》等记述,李郃名列进士榜首后,于次年在诏举“贤良方正”时应举,被任为河南府参军。时参加诸科对策者百余人,有一位叫刘蕡的考生,陈述宦官专横,将危宗社,其言词激烈考官不敢录取。李郃仗义执言,说:“刘蕡下第,我辈登科,实厚颜矣!”乃上疏争辩,并要把自己所受官职让于刘蕡。此事虽未成功却受到士林的称道。李郃本人仕途不顺,因得罪权势更大的官宦,无人敢重用他。后官至贺州刺史,余事不详。

刘桢  延川县人,同进士出身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任岐山县令,劝农桑、修学校,卓有政绩。

高怀敬 延川县人,明洪武年间任北平府照磨,不久升任湖广按察史副使,历官有廉能之名。建文年间(1399~1402)免职,永乐元年(1403)官复原职。不久奉旨进京,受到皇帝接见。帝怜其老,勒赐退职家居。遂告老还乡,迁返故里。他劝导乡民子弟行善积德,乡民受感化者众多。病故后,本县民众怀念他,入祀乡贤祠。

刘文勇  延川县人,明永乐十二年(1414)科举人,任兵部武选司郎中。

杨润  延川县人,明代前期贡生,任户部广西司郎中。

李表  延川西川人,明正德年间贡生,后毕业太学。嘉靖五年(1526)任山东霑化县丞,转任山西岢岚州判官,二十年(1541)升任沙河知县。服官三任18年,仁以厚民,勤以制事,廉以持身,决以判案,勇以御寇。凡诸善政,有口皆碑。明清时被视为名宦,入祀本县乡贤祠。辞世后,万历四年(1576)九月,兵部左侍朗杨兆为李表撰写了碑文。

贾桂 名龙岗,延川贾家坪村人。明嘉靖年间尚膳监理提督光禄寺太监。性狡猾、诡诈,对上司奴颜婢膝,唯命是从,主子让他坐,他说站惯了,对下则依仗权势,作威作福。京剧《法门寺》对其有生动而刻骨地鞭挞。贾家坪村西200米处,有贾桂墓,墓坐北向南,有墓碑一通。据碑记,其墓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九月初三日。碑文字迹脱落,残缺不全。

石可久  延川县人,明万历十六年(1588)科贡生,任四川纳谿县知县,升湖广荆州府同知。离任后,纳谿县民众思念他,视为名宦,敬之祀之。其父石璀因子而贵,封赠为文林郎。

高绍光  延川县人,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科举人,任河南巩县知县,升任磁州知州,复升山东东昌府同知。颇有才干,服官有廉能之名。其父高栋以子而贵,封赠文林郎。

王之翰 延川县人,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科贡生,任江南松江府通判。服官勤政谨慎,文才出众,著作大雅。其父王国桂以子而贵,封赠承德郎。

马良德  延川县人,明万历三十三年(1605)科贡生,任榆林卫训导,升任云南楚雄府通判,复升山西隰州知府。在山西、云南服官期间,颇有清廉名望。

郝正芳 延川县人,明天启元年(1621)恩贡,任河南通判,升任山西大同府同知,复升四川马湖府知府。服官颇有才名,在家孝敬父母。其父郝悫以子而贵,封赠山西大同府同知。

张应金 延川县人,明末延川农民起义军首领,号混天王。崇祯元年(1628)陕北大饥荒,张应金同王自用(和尚)在延川揭竿而起。五年(1632)正月,混天王等部农民军,伪装为米商,攻破白水、宜君,接着东渡黄河,攻克蒲州(今山西永济西),流动作战,扫清寨堡,夺取物资。八年(1635)四月,高迎祥号召各路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集会,共十三家七十二营,混天王为七十二营首领之一。其后阵亡。

高钟岳 字生甫,延川县人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)科举人,四十八年(1709)科进士,曾任宁夏中卫教授。后人敬为乡贤。

李蕊(1740.61822.3) 字华亭,世居孝和里李家塬村(今属马家河乡)。幼儒业,通医学。应童子试,适逢母丧,家道中落,遂“假馆县城”行医。凡遇病急患者,不分寒暑风雨,必亲往视之。治愈病患者,不求厚报,惟取药资糊口,数十年如一日。乾隆庚戌岁(1790)大饥荒,蕊时有四子一女,虽自顾不暇,仍尽力接济族人,免于死难者十余家。自憾读书未成,遂殷勤教子,不遗余力,长子步瀛为举人,长孙宗沆为进士。蕊为人忠厚质朴,谦和严谨,名闻乡里,以孙宗沆而贵,诰赠光禄大夫,享年83岁。

曹玉树  字荫堂,延川县城人。清乾隆三十年(1765)科举人。历任河州学正,安徽旌德县知县。为官廉洁,不苟取民一钱。一次县试有一生员欲以八百贿金求榜首,而玉树断然说:“吾所学所事,岂以区区者而负吾学乎!”其人遂羞惭而退。

冯文炳  延川县人,贡生,清嘉庆十八年(1813)科试,钦赐举人,次年赴京参加会试,钦赐国子监学正。

李宗沆(17951874)  字霭山,孝和里李家塬村人(今马家河乡李家塬村)。嘉庆十八年(1813)科举人,次年联捷进士。耆德李蕊之孙,举人步瀛之子。幼年勤奋读书,文思敏捷,聪慧过人。知县周元位,知府赵洵惜才资助,学业大进。20岁时登科入仕,历任湖南益阳县、善化县知县,武冈、剑州知州,湖南长沙府和四川成都府、重庆府知府,继迁广东道,先后任督粮道、兵备道、盐运使。为人耿直,敢于直言,不肯违心屈从。道光五年(1825)钦派湖南统考官,钦加二品顶戴,同治十三年(1874)钦加头品顶戴。宗沆为官50年,奉职守法,持身清廉。他常在官署题写:“爱一分钱,神人共鉴;枉三尺法,衾影难安”。宗沆有六子(应燉、应枢、应畴、应霖、应莘、应圻)四女,幼女李娓娓是陕西罕见的女诗人。其家一门贤孝,累世绵延。宗沆享年80岁。

曹鹤龄  字云皋,号梦仙。文安里三台村(今马家河乡瓦村河)人,出身书香之家。幼时虽家贫困苦,破衣粗饭,却勤奋好学。知县周元位爱才,见其聪明好学,遂让他在县立书院就学,学业大进。嘉庆二十一年(1816)副榜,道光十四年(1834)科举人,随即任西安府鄠()县教谕,他兴学育才,倍受称道。后辞官在延安和鸣书院主讲十余年,书院学风大变。受聘主讲榆阳书院,享有盛誉。绥德争聘,主讲雕阴书院30年。授修职郎,封赠中宪大夫。鹤龄秉性淡泊,不求仕进,勤于学问,笃于师道,以教府、县书院为终业。晚年家境渐裕,仍居茅舍,教子弟耕读,至老不息,享年70有余。

杨台  文安里北塬村(今延川镇北塬村)人。清道光八年(1828)科武举人,次年科武进士。出身武术世家,其父杨登魁为道光元年(1821)科武举人,其兄杨亭为道光八年(1828)科武举人。杨台尚义好勇,臂力超群。同治元年(1862)任孤山守备署波罗营参府,出征甘肃,力战阵亡。

李应墩  字子纯,宗沆长子。道光五年(1825)拔贡、举人。曾任盐大使。性淡泊,不喜功名,酷爱读书,手不释卷,工诗能文,诸弟妹能诗文者,皆其所教。侨居西安多年,创立诗社。社中成员的诗作皆由其评审润色。同治、光绪年间,隐居不仕,以读书写诗终其身。

李应枢 又名应均,宗沆次子。道光甲辰(1844)举人。历任钜野县、齐河县知县,后升任知州、知府。秉性豪爽,胆略过人。在齐河任职初,响马头郭绍唐专横跋扈,危害一方,历任知县慑其淫威,任其妄为。应枢下车访知,闻其劣迹,愤不能平,然其歹毒势大,不可轻举妄动。遂一面密访,一面禀告山东巡抚。巡抚遂密奏朝廷等候圣旨。不久应枢奉旨查办,巡抚遣兵助剿,智杀绍唐。齐河大治,百姓称道,应枢遂闻名鲁省。

李应莘  诗人,字稼门,宗沆第五子。咸丰五年(1855)科举人,次年联捷进士,先后任内阁中书、河南候补知府,以军功赏戴花翎。幼时聪颖过人,十岁言出成文,且能赋诗。发科早而服官迟,后隐居不仕,习文赋诗。同治末至光绪初,主讲关中书院数年,培育弟子。著有《双相轩诗集》行世。

李钟英 字千之,柏树坬村(今属延水关镇)人,宗沆侄子。同治十二年(1873)科拔贡。七岁入学,勤奋好学,品学兼优。同治年间,兵乱病疫交加,避难于山西,十二年夏,战事平息归里。光绪三年(1877)受聘主讲县书院,时值饥荒,学徒无几,忍饥教读,一丝不苟。主持书院达20余年。钟英工诗善文,诗作清真雅正,温厚平和,文如其人。终年73岁。

李娓娓  字心兰,女诗人,约生于清道光年间。李宗沆幼女,成年后嫁于本县三台村(瓦村河)举人曹鹤龄之子曹震方。心兰聪慧过人,知书达理,工于诗文,与兄弟姑嫂,时有唱和。其诗作清丽风雅,雄厚刚健,颇有唐诗风骨。夫君曹震方为廪生,亦有文才。夫妇感情甚笃,拈毫横笛,吟诗弄墨,家庭美满。结婚十余年后丈夫病故,二子皆幼,家境凄凉。同治六年(1867)战乱,心兰携子逃难于西安,以笔墨为生,备受艰辛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秋,总督、奉天将军赵尔巽前往新疆赴任,途经西安拜见姨母李娓娓,给予接济。后二子先她而逝,悲不自胜,抑郁而终,享年80余岁。遗有诗稿《咏月轩吟草》《幽香馆存稿》《绿窗词草》3辑。1986,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整理编辑《李娓娓诗词专辑》铅印面世。

李崇光  字峻臣,出生于清咸丰年间。应畴之子,宗沆之孙。幼年丧父,其叔应莘怜嫂孀侄孤,殚力教养。同治之乱时逃难在省城,遂入长安籍。光绪二年(1876)科举人,次年联捷进士,授内阁中书。历任山西忻州、霍州、蒲州知州,潞安府知府,广东廉州、潮州等府知府,加道台衔,在广东颇有名声。晚年归故里祭祖,周济族亲,旋返山东济南寓所。民国初年病逝,终年60岁。

王崇本 字子端,青平里王家沟(今属关庄镇)人。光绪年间岁贡。性沉静,寡言笑,谨言慎行,鲜有过失。家贫乏资,靠叔父培植,学品兼优。中年肄业于三原宏道书院,适逢改革,遂学习新文化,不遗余力,新旧兼通。先后执教于县高等小学和延安府中学堂。循循善诱,教授得法,争相聘请,培养弟子,多有作为。民国五年(1916)避乱清涧,城陷遇难。

李嘉谟(1903.121928.6) 幼名正安,字助成,中共延川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。19031219日生于延水关镇柏树坬村,李丹生之子。幼年随父就读,受其熏陶。1924年夏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,品学兼优,积极投入大革命运动,深得校长李子洲赏识。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6年暑假奉绥德党组织指示回乡宣传党的统战主张,建立国民党延川县党部,负责宣传工作。7月,与共产党员刘兴汉在县立第一高小创建延川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——中共延川县城支部干事会,为支部主要负责人之一。1927121日,他代表国民党延川县党部,出席在西安召开的国民党陕西省代表大会。同年初,在文安驿创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,任教务主任。3月,中共延川特别支部在二高建立,任组织委员。10月奉调中央陕西省委秘书处工作,在白色恐怖下,同秘书处同志一起机智地坚持地下斗争。1928322日深夜,省委秘书处遭敌破坏,李嘉谟等9同志被捕入狱,惨遭酷刑,坚贞不屈。617日清晨,国民党当局下令将李嘉谟等9人活埋于西安北门外红庙坡。19521221日,中共中央西北局、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、市人民政府为9名烈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,并将烈士遗骨安葬于南郊烈士陵园。

刘善忠(1905.111932.5) 原名刘善人,字芝亭。19051126日生,清涧县何家山村人。1924年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习。1926年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。同年5月赴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,后任冯玉祥部264团党代表。1927年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,在武汉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。10月回陕北,投身于反对军阀井岳秀的斗争。192810月,因叛徒告密,在绥德被捕,囚禁榆林第三监狱,次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。19311月,中共陕北特委派刘善忠来延川与高朗亭创建革命武装。1932313日,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成立,县委任命刘善忠为队长。418日率队袭击永平镇民团,攻克国民党区公所。延川游击队随即更名为西北先锋队,刘善忠任司令员。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,以灵活多变的战术,坚持斗争。520日夜,部队在延川县眼岔寺花家坬宿营时,被混入革命队伍的反革命分子暗杀。

高中岳(1905.51932.6)  字嵩山,贾家坪镇高家圪塔村人。1905515日出生于贫农家庭。少时随父说书行医。1926年秋入伍,编入陕北国民军李象九部学兵连,后任班长。1927年春加入共产党。同年10月参加了谢子长、李象九领导的清涧起义,任起义军前卫营排长,随军奔袭延长、宜川等地。在陕甘边豹子川战斗失利后,于19281月辗转回乡,一面行医,一面说书,进行革命宣传。19323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,任军医。418日游击队改编为西北先锋队,中岳任经理处处长兼军医主任,随队一面行军打仗,料理军需,一面作宣传鼓动工作,享有盛誉。62日,游击队在延长二圪台村宿营时,遭延长驻敌和民团袭击,突围中负伤被俘,英勇就义,时年27岁。

李光明(1911.101933.4) 原名李建堂,19111010日出生于杨家圪坮镇西沟村。1927年在县立第一高小加入共青团,任学生会会长。1928年春参与一高学潮被校长开除,不久复学。同年秋考入延安省立四中。1929年,陕北大饥荒,因家贫继续留在本县一高学习并任团支部书记。7月上旬,区委发动普丰川、青平川农民抗粮抗捐,他发动学生闹学潮配合斗争,被拘留并开除学籍。秋,一高校长易人,再次入校领导青年学生开展秘密斗争。1930年春,由共青团转入共产党。19312月,延川县委派他入西北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学习。1932年初结业后,省委派他赴彬县任游击队长。光明率领游击队活动于西兰和咸榆公路沿线,与陕甘游击队配合,伺机打击敌人。是年夏季的一天,李光明率领游击队在彬县、乾县交界地段,选择有利地形,埋伏在公路两侧。他化装成阔佬,扮作候车的模样坐在路旁,身边放着一只手提皮箱,注视着来往车辆。这时,一辆汽车由西向东开来,汽车临近,李光明突然站起,大喊一声停车,随即挥手一枪,打爆一只轮胎,迫使汽车停下。与此同时,由东向西开来两辆货车恰巧相会,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游击队员立即冲出,包围了车辆。李光明和队员们从乘客中查出离任回乡的敌伪县长、团长和国民党县党部书记等人。缴获自来得枪和手枪各一枝,没收了他们携带的银元、纸币和所有布匹等日用品。他们向乘客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卖国罪行,号召乘客们跟着共产党抗日救国。是年深秋,李光明根据中共彬县县委指示,接受购买弹药、医药任务,化装进了西安城,把所购物资秘密转运出西安。就在他即将离开西安之际,不料碰上了曾被他拦截过的汽车驾驶员,瞬间,十余名敌警冲进旅馆,跟在后边的敌驾驶员大喊:“就是他!”李光明拼命飞跑,军警紧紧追赶,他们边开枪,边呐喊:“红军进西安城了!”李光明跑近北门时,又被城门守敌挡住去路,于是他转身直奔秦北旅馆,越墙向西飞奔。他穿巷越街,连续跑了一个多小时,在一个小巷被一位买菜的大嫂掩护,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捕。李光明从西安脱险后,辗转来到照金革命根据地,红二团团长王世泰领他会见刘志丹。志丹说:“听说有位红军闯荡西安,原来就是你,真是孤胆英雄!”经王世泰举荐被任命为红二团骑兵连长。1933427日,率领骑兵连在甘肃宁县武乐一带作战,不幸阵亡。当地党组织在建立政权后,为纪念他把“花掌乡”改名为“光明乡”。

刘玉吉(1900.31935.6) 字相辰,1900326日生于马家河乡堡则塬村。1921年考入省立六中(榆林),和进步学生一起宣传新文化、新思想,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,后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。榆中毕业后,致力于教育和革命宣传。先后在子洲周家硷小学、延川县立第一、二、三高级小学执教,一度曾任延川县旧政府教育局长,以合法身份进行地下活动。1932年,他设法为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购买了药品和油印机。19341112月,多次为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,使游击队及时转战,夺取胜利,免遭损失。1935126日,掩护共产党员陈甫斌进城侦察敌情。他的行动引起敌人怀疑,敌人在他家搜出党的秘密文件。25日被捕入狱,敌人严刑逼供,玉吉坚强不屈。62日凌晨被枪杀于狱中,时年35岁。

杨灏(1910.11935.10) 字伯淳,19101月出生于杨家圪坮村一个农民家庭。幼时聪明勤快,生性倔强。1927年春考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,勤奋好学,才思敏捷,能言善辩,工于书法,被推选为学生会宣传委员。同年加入共产党。1927年暑假,与同乡杨增爱回乡宣传革命,创建了村党支部和团支部,担任团支部书记。1928年出任共青团延安区委书记,参与领导了反对延安中学反动校长徐绍林的斗争。1929年冬毕业于延安四中,先后在延长县立一高、二高和甘泉高小执教,以教员身份作掩护,开展地下活动。19354月参加红26军骑兵团。7月调入西北军委秘书处工作,不久升任西北军委副秘书长。9月,王明左倾路线推行者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错误肃反,他被扣上“反革命”、“国民党派来的AB团”等罪名,关押逼供。杨灏义正词严,予以反驳。10月的一个夜晚被活埋于甘泉下寺湾,时年25岁。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对陕北错误肃反作了结论,冤案得以平反,杨灏被追任为革命烈士。

杨琪(1895.121936.3)  字建亭,18951214日生于延川镇北塬村。少年时随大人耕作,成年后农活样样精通,有“务农状元”之称。1925年从军,在国民二军骑兵团当战士。同年秋利用回陕北招兵之机,联络数十人,筹集100余枝枪,欲组建一支反抗军阀的队伍。返乡途中,在县南拓家川村遭陕北军阀井岳秀部伏击而失败。1926年在杨虎城部任排长,再次回陕北,建立了一支20余人的保镖武装,在晋陕之间的石楼、清涧一带打游击,消灭反动武装,壮大力量,坚持两年之久。阎锡山、井岳秀部企图歼灭这支队伍。在刘志丹影响下,他走向革命道路。193193日,阎红彦、吴岱峰、杨重远等领导的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,来到陕北。中旬,杨琪、师储杰等陕北保镖武装与晋西游击队联合行动,共同反对军阀,经过改编先后在安定、保安同敌作战,歼敌100余人,缴获100余枝枪,队伍逐渐扩大。10月,晋西游击队到达南梁,与刘志丹部队汇合。19325月加入共产党,在此前后任陕甘游击队管理处处长兼骑兵队副队长。同月,随红26军南下终南山,遭敌重兵包围,部队被打散后,他化装成揽工汉,跋山涉水,历尽艰辛回到照金根据地。1933年,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指挥部进军南梁,开辟苏区,出任第二路军游击队总指挥,为建立南梁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。19347月任红军423团参谋长。在井武家塌战斗中身先士卒,全歼敌人一个连。这次战斗中负伤,随后任陕北游击队指挥部巡视员。19351月任红2784师师长。在南沟岔战斗中消灭国民党军一个连,在贺家湾等地战斗中接连获胜,歼敌两个连。他率领的红84师在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中起了重大作用。9月,在陕北错误“肃反”中,左倾路线的推行者,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押入监狱,他说:“我同国民党反动派打仗多年,多次负伤,从不屈服,我对革命忠贞不渝。我深信党会纠正你们的错误做法!10月,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,及时纠正了错误肃反,获释出狱。1936年初任红283团团长,2月奉命率部挺进绥德,遭国民党军井岳秀部阻击。39日率红三团攻打岱王庙,不幸头部中弹,壮烈牺牲,时年41岁。原葬于北塬村,1989年迁入延川县烈士陵园。

冯德胜(19071936.5) 1907年生于延水关镇北村。幼年丧母,随父种田。青年时为谋生从军两年,回乡后扛长工度日。1935年初,家乡“闹红”,参加延水游击队,旋编入陕北游击队十七支队,后任县保安队长,并加入共产党。19362月红军东征时,县保安队编入阎红彦领导的红30军,任一营一连连长,随部东渡黄河,在石楼、中阳一带开辟苏区。5月初,红军回师陕北,德胜所在团担任后卫掩护任务。该团顽强阻击敌军,完成掩护任务准备撤退时,被敌军大部队分割包围。他沉着指挥突围,率领19名战士退至黄河岸,夜伏永和关铁铧沟大石崖下,伺机渡河,被敌军发现包围。他和战友们顽强抗击,但所处地势险恶,伤亡惨重,遂命令战士们毁枪跳河,全部遇难。当地群众为纪念冯德胜及与其一起死难的烈士,把黄河西岸的这处石崖称为“红军崖”。

梁毓珍(19051940) 又名梁振民,1905年出生于禹居镇梁家沟村。1923年就读于县立第一高小,1926年考入延安省立第四中学,与共产党员呼延震东、焦维炽交往甚密。1927年加入共产党。他和进步同学一起进行革命宣传,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当局控制四中和驱逐反动校长徐绍林的斗争。1929年夏毕业回乡,利用教员身份开展革命活动,任中共延川区委组织委员兼禹居党支部书记。是年陕北大饥荒,他参与领导延川农民运动,秘密组织农会,发动饥民抗粮抗捐、吃大户(土豪劣绅)1930年夏,党组织派他前往瓦窑堡国民党驻军杨衮(旅长)部补充营当文书,秘密开展兵运工作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榆林中学师生为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国,举行游行示威活动,井岳秀派补充营镇压。毓珍密告榆中党组织,使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及时转移,免遭危难。1932年春,敌人已对毓珍生疑,他闻讯延川县红军游击队成立,遂巧妙脱身回到延川,担任中共延川区委军事委员。4月与刘善忠一起草拟了《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成立宣言》《告农民书》《简明军律》等文件。1934年冬,九支队在延川、安定、延安一带活动,他主动为九支队接通与陕北特委的关系。其后与游击队密切合作,斗争土豪劣绅,发动群众,建立贫农会、赤卫军组织。1936年春在李克农直接领导下做统战工作。19371月受党组织派遣去国民党西北军177师当连文书,开展兵运工作。他机智勇敢,成绩显著,多次受到李克农的表扬。1940177师移驻河南洛阳。敌人发现了毓珍的革命活动,遭敌残杀,时年35岁。

田得雨(1887.11943.11) 字同公,贾家坪镇上田家川村人。1887119日出生于小康农家。1911年在本村创办私塾学堂,聘请杨其敏先生执教。大革命时期,受杨先生影响,逐步走上革命道路。1931年春,中共陕北特委、延川区委在田得雨家设立秘密联络站,田得雨任站长,其子沛霖、汝霖分任交通员。1932年春,秘密联络站发展到18个,农会达数十个。他们家成为陕北特委、延川县游击队的联络总站,田得雨为总站长,领导18个联络站,负责侦察敌情,传递情报,掩护革命同志,筹措经费。他一腔热血,全力资助革命,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和马匹。随着游击队的壮大,经费开支日趋加大,遂同村民合作办粉坊、染房,养猪牧羊、增加收入,用作联络站经费开支。520日,先锋队司令员刘善忠被杀害,不久战事失利,政委高朗亭身负重伤。在此紧急关头,田得雨及时向县委汇报,采取措施,稳定军心,使战士们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心。726日,他带领联络站人员,协助先锋队设计处决了杀害刘善忠的首恶分子。19344月,由于投敌分子告密,延川和清涧民团头子勾结,率团丁100余人包围了上田家川村,田得雨被捕。敌人严刑拷打追问:“你家是不是红军窝子,游击队到哪里去了?”田得雨痛斥道:“你们到处乱抓乱打,残害百姓,我要到县政府控告!”敌人恼羞成怒,把他打得伤痕斑斑,将他捆绑关押,后经群众多方营救获释。其后田得雨家被匪徒洗劫一空。10月,国民党派军拟在上田家川祖师庙驻扎,以监视游击队的革命活动。田得雨闻讯,组织群众,烧毁庙宇,使敌入阴谋未逞。1935年,西北军委委任田得雨为军委供给部副部长。不久,回乡务农为业,长年累月,积劳成疾,于19431110日病逝。

杨学武(19031944.4) 字世立。1903年出生于关庄镇杨家坪村。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,祖籍山西省石楼县霍家村。清光绪三年(1877),其祖父逃荒来到延川县杨家坪村,被一杨姓夫妇收为养子,改霍姓为杨姓,在此成家立业。20年代初,世立考入安定(今子长)县立高小读书,毕业后入伍从军,历任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副团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升任国民党陆军第1784251团上校团长。19439月奉命由河南渑池渡黄河赴山西垣曲一带打游击,袭扰日本侵略军据点,历时两个月。1944410日,在垣曲县境的狭崾岩和数倍于己的日军遭遇,不幸腰部中弹,壮烈牺牲,时年42岁。19471231日,国民党追赠世立为陆军少将。其名载入《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》一书。

陈发鸿(19151944.10)  延川县人,1935年入伍,后加入共产党,为陕北红26军战士,历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。1937年后在115344687团任营长、副团长。194010月,陈发鸿奉命随五纵队南下华东地区,进行抗日及反伪顽斗争。后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,任822团副团长。1941年夏任24团副团长,1943年调任22团团长。他作战勇敢,不怕牺牲,每次战斗都亲临前线指挥。他领导的22团战斗力强,在新四军三师中号称“虎团”。他指挥了佃湖战斗、二三截战斗和合德战斗。194410月,盐阜地区军民向日寇发起反攻,由82224团担任主攻。他带领部队进攻合德,亲临第一线指挥,不幸中弹负伤。战友们围着身负重伤的陈团长,心情都很沉重,他对大家说:“牺牲是革命军人的本分,这算不了什么。”在昏迷中还高呼:“同志们冲啊!”由于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,年仅29岁。陈发鸿同志牺牲后,黄克诚师长题写的挽联为:“痛一弹无情夺吾勇将,愿三军用命歼彼顽凶。”解放后,射阳县人民政府将合德镇北街命名为“发鸿街”。

李丹生(1862.81945.7) 陕北知名爱国民主人士。名渥,字丹生。同治元年(1862)七月二十八日(8月29)生于延水关镇柏树坬村,早年移居关庄镇曹家河村。出身名门望族,官宦世家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科选贡生(拔贡),清末曾任本县教谕之职。民国元年(1912)任延川县高等小学校长,九年(1920)任自治筹备处主任。十一年(1922)修陕西省志,任县采访局主任。194110月当选为县参议员、县政府候补委员,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主席团成员、常驻议员。是年79岁,为边区最老的参议员。李丹生先生,为人刚直,不图升官发财。他兴学育才,先后在县内外兴办3处私塾,执教十载,桃李遍地。民国十七年(1928)受聘主编延川县志。他说:“此志不成,咎将安归”,遂与同仁通力合作悉心研究,辛勤征集资料,精心整理编写,终于大功告成。1941年在二届边区参议会议闭幕式上,毛泽东亲临致词,他代表全体议员致答词,虽两目昏花,但精神矍铄,答词恳挚动人。毛泽东、林伯渠、徐特立、谢觉哉等站立身后,倾耳细听,听众肃然起敬,会场一片寂静。在任期间,敢于直言,积极参政议政,热忱传达民意,为边区建设献计献策。著有《法西斯必亡论》《告全国青年书》《上级政府必须深悉民情》等。在延安《解放日报》发表《大礼堂序》《大礼堂颂》等文章。与林老、谢老为挚友,经常与他们促膝谈心,吟诗唱和。朱德总司令称李丹生是“老成典型”,林伯渠称他“以吕尚之年,辅导建新基”,是边区、西北老人之榜样。194573日,在延安与世长辞,享年83岁。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举行追悼会,对李丹生爱国至诚,追求进步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。1988年,刘伟华编辑出版了《耄耋公仆——李丹生先生纪念文选》一书。翌年清明节,县政府在曹家河为之立碑纪念。

杨正齐(19061947.3)  1906年生于延川镇大冯家山村的一个雇农家庭。少年揽工,饱经人间辛酸。1934年,黄河沿岸一带“闹红”,被吸收为共产党员,任赤卫军队长。他率领赤卫军配合清涧二支队和绥德五支队,一举歼灭了本县高家圪台民团及高明春的大刀队,缴获长短枪12枝。1935年初春,被群众推举为延水县北区苏维埃政府主席,同年夏,升任延水县苏维埃政府主席。1936年春支援红军东征,兼任延水县水手工会总指挥,精心筹划,组织水手,修造船只,亲临现场指挥。1937年派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,翌年2月结业后任边区政府总务科副科长兼申庄农场场长。当年带领全场职工齐心协力,垦荒1200亩,粮食大丰收,受到上级奖励。194010月任边区政府建设厅生产科长。1943年春任南泥湾农场管理处主任。19445月任南泥湾垦区区长兼区委书记。期间,榆林、佳县等地难民来南泥湾安家落户,他四处奔波,想方设法安置难民。是年春节,南泥湾难民向区政府赠送书写有“为民造福”的锦旗。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曾表扬杨正齐是忠诚实干的好党员,真正的工农干部。194610月,边区政府决定加强新开辟的三边地区工作,派出30多人组成的工作团,杨正齐任副团长。他带领一个工作组和一支游击队深入农村,斗地主、分田地、闹翻身。1947321日,杨正齐和3名党员被潜伏在游击队中的叛徒枪杀,时年40岁。

朱子伟(19121947)  原名杜福祥,乳名存福,文安驿镇人,1935年加入共产党。19361月参加红军,随军东征,任某部司务长,后任红军15军团7834连支部书记。19378月任八路军11573营特派员,随军开赴抗日前线,参加了平型关战役。1938年任312营教导员,随军转战晋东南,多次参加打击日军的战斗。1940年任抗大八分校教育长,翌年任鲁西军区四分区副参谋长。1943年任泰远军分区参谋长,率领两个连渡黄河入泰西地区,转战两个月,抵抗日军的猖狂进攻,为大部队进入泰西作战创造了条件。19455月亲自指挥解放了东阿县城。918日,率部解放了花平县城。其后任命为泰远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19461月升任六分区司令员。1947年春积劳成疾,同年夏于山东阳谷县古柳村病逝。

王锡厚(19061947) 1906年出生于关庄镇王家沟村,后移居关庄村。少年在县立高小读书,1924年入太原新民中学求学,1926年毕业。次年任县立高小校长,1928年任永平第三高小校长,三年后辞职,在太原、西安等地游荡,期间加入国民党。1937年国共合作后返回延川,任国民党县政府监察委员。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乡闲居。1947329日,胡宗南军侵占延川后,他卖身求荣,被任命为保警大队长、指导员和国民党延川县办事处主任等职。他纠集了一支200余人的保警大队,搜掠民财,逼粮催款,迫害共产党人。革命干部白文礼、游击队员柴福民不幸被保警队捉住,身受严刑拷打,英勇不屈,残遭王锡厚之徒杀害。1947101日,人民解放军攻克延川后,作恶多端,民愤极大的王锡厚被人民政府公审处决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